7月30日一早,深圳站广场前,人流熙熙攘攘。车站拱门下,时刻表依次滚动,广播声音清晰明亮,旅客有序排队。
作为众多南下打工者的第一站,这里承载着他们的梦想与期盼,无数人在这里到达,也从这里出发。
这座百年老站,最早可以追溯到1911年的“深圳墟”。当时,铁轨上行驶的是蒸汽机车,时速仅30公里。如今,深圳站普速、城际、高铁交会,铁轨上飞驰着时速达350公里的“复兴号”列车,曾经的边陲小站已经发展为客运大站。
“2023年10月,随着广汕高铁开通,深圳站通过广深、赣深、广汕衔接杭深线,成功并入粤东地区高铁网,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深圳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历经数次调整,从深圳站乘坐高铁出发,无论是省外上海、南京、南昌,还是省内惠州、汕尾、揭阳等方向,都可以通达,每日开行高铁达46列,为旅客提供更便捷的出行选择。
除了联通高铁网络、打造综合铁路枢纽,深圳站还通过优化服务,不断提升旅客出行效率和体验。
今年7月,深圳站将广深城际调整为与普速、高铁列车共用一个进站口,在2楼候车室新建广深城际候车区,对应的6号检票口固定为城际专用,并同步将进站闸机、安检机升级至14台和10台。
“与先前相比,旅客不用再为进站口的选择而烦恼,从进站到乘车的步行距离也缩短了。”深圳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升级改造后,该站进站口平均每分钟通过能力达200人次,即使是客流高峰时段,旅客也能顺畅通行。
进站转过楼梯,就是候车区,一排排绿色的座椅让人眼前一亮。大厅右侧的免费充电区内,不少旅客在给手机充电。
“我经常往返广深两地,一般都是快到深圳站的时候买即将发出的那趟车,十分方便。”列车开始检票了,旅客罗先生一边说着,一边拔下充电器,从座位上起身,走向检票口。
目前,广深城际已实现“公交化”运营模式。从深圳站出发,每天有超过80趟列车,广州东、广州、广州白云3个站点可供旅客选择,覆盖各个时间段。
此外,深圳至广州东区间,“C80”开头的“一站直达”列车有22列,运行时间1小时整,进一步便利深圳罗湖地区周边旅客往返广州天河地区,广深两地的时空距离正不断拉近。
数据显示,自7月1日调整列车运行图后,广深城际满图开行列车增至173列,与去年相比,运力提升12.3%。
深圳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深圳站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期盼,将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始终坚守在为人民服务的最前线。
7月20日,由国台办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江苏省科协主办,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连云港市徐圩新区管委会等单位承办的第十一届苏台青少年科技创意创新活动在连云港市举办,两地500余名师生热情参与。 活动的重头戏是仿生机器人大赛。现场,Labubu和孙大圣同台竞技,歼-20与长征火箭赛场争雄,哪吒闹海、苏超球赛等造型独特的机器人也令人眼前一亮,这些机器人在竞速、拔河等比赛中同样展现出... [阅读]
7月19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的第三届纺织科学技术学科未来发展论坛在江苏无锡市召开,主题为“面向人民健康的纺织科技创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伏广伟,《纺织学报》编委会主任俞建勇、副主任孙以泽分别为论坛致辞。 香港理工大学讲座教授范金土、江南大学教授蒋高明、青岛大学教授夏延致、复旦大学教授邵正中、青岛大学教授房宽峻分别以“面向主动健康的... [阅读]
7月18日,由中国农学会承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生物育种前沿共性技术”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聚焦多个领域生物育种前沿共性技术,探讨生物育种最新研究进展与技术突破。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单位的近70位相关专家学者和青年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英慧,中国农业科学院北... [阅读]
7月8日至10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甘肃省图书馆学会、张掖市图书馆承办,北京大学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支持的2025年信息组织与资源建设研修班在甘肃张掖举办。来自全国公共图书馆的采编部主任及业务骨干共80人出席开班仪式。 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柯平以“面向‘十五五’的图书馆高质量资源建设与标准化发展&r...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