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科学“无人区”,他们因何受到表彰?
“鸟类起源于恐龙”这一假说能够成为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正是基于河北地质大学教授季强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周忠和多年来的工作。因此,这3位科学家被授予“生命科学奖”。
上世纪90年代,季强报道了发现于我国辽西地区的世界首例带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开启带羽毛恐龙化石发现的序幕。徐星、周忠和发现并研究了一系列从恐龙到鸟的过渡物种,为鸟类从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提供确切证据。
拓扑电子材料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的一项重大发现,为自旋电子学、量子计算与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开辟了广阔应用前景,然而寻找和发现拓扑材料却十分困难。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方忠、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戴希、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因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
方忠和戴希发展出一整套计算方法,率先预测出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材料、外尔半金属等一系列拓扑材料。丁洪则首次在方忠和戴希预测的半金属材料中实验验证了外尔费米子的存在。他们开创的方法已被全球科学家广泛采用。
未来科学大奖已走过10年历程,致力于推动基础科学研究、表彰原创性突破,至今已评选出40多位获奖者,发展为有较大影响力的民间科技奖项,袁隆平、王振义、薛其坤、施一公等知名科学家都曾摘得此奖。
近年来,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国家级表彰奖励,到未来科学大奖、科学探索奖等民间科学技术奖项,不断丰富多元的奖励和荣誉评价,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用科技引领未来、改变世界。
获奖视频连线接通时,徐星头戴草帽,正在云南山沟里开展野外考察,继续探索着亿万年前的恐龙世界。
“科学发现的过程是艰苦的,但它带来的乐趣是难以言表的。在大自然中自由探索,是古生物学最大的魅力之一。”徐星说,科学是有温度的,希望通过我们的科研,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加融洽。
不仅致力于做科研,还努力做科普,几乎贯穿了周忠和的研究生涯。他说:“科学家不应只埋头自己的一方天地,还要为下一代播撒好奇的种子。以做科研的态度做科普,让科学之光照进更多人的心中,照亮更遥远的未来。”
这些朴素的表达,或许正呼应了未来科学大奖所承载的期许:鼓励科学家们持续探索前沿与未知,用智慧塑造科学发展轨迹,形成影响未来的更多科学贡献。
策划:陈芳
记者:温竞华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编辑 | 王宇
7月1日至8月1日,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了为期五周的香港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这是中国营养学会第二次组织的香港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 8月1日上午,中国营养学会在京举行了实习活动的结业仪式。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首都医科大学相关负责人,以及在京实习的香港大学生们、学会秘书处有关人员参加了结业仪式。 在中国营养学会的组... [阅读]
7月20日,由国台办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江苏省科协主办,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连云港市徐圩新区管委会等单位承办的第十一届苏台青少年科技创意创新活动在连云港市举办,两地500余名师生热情参与。 活动的重头戏是仿生机器人大赛。现场,Labubu和孙大圣同台竞技,歼-20与长征火箭赛场争雄,哪吒闹海、苏超球赛等造型独特的机器人也令人眼前一亮,这些机器人在竞速、拔河等比赛中同样展现出... [阅读]
7月19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的第三届纺织科学技术学科未来发展论坛在江苏无锡市召开,主题为“面向人民健康的纺织科技创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伏广伟,《纺织学报》编委会主任俞建勇、副主任孙以泽分别为论坛致辞。 香港理工大学讲座教授范金土、江南大学教授蒋高明、青岛大学教授夏延致、复旦大学教授邵正中、青岛大学教授房宽峻分别以“面向主动健康的... [阅读]
7月18日,由中国农学会承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生物育种前沿共性技术”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聚焦多个领域生物育种前沿共性技术,探讨生物育种最新研究进展与技术突破。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单位的近70位相关专家学者和青年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英慧,中国农业科学院北... [阅读]